9月24日晚,蘇州春秋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春秋電子”,603890.SH)公告稱,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5.57億元,用于年產1000萬套精密結構件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消息發布后,股吧中質疑聲此起彼伏:“發行價才5元,這不是搶錢么”“又減持又增發,增發完就收割”“為了定增打壓股價很正常”……
一個月前,春秋電子剛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0年上半年,春秋電子營業總收入約13.6億元,同比增長70.4%;歸母凈利潤約1.38億元,同比增長431.6%。
那么市場為何對于此份定增如此反感?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公開資料顯示,春秋電子成立于2011年,主要產品為筆記本電腦及其他電子消費品的結構件模組及相關精密模具(即筆記本外殼)。
2017年12月上市后,春秋電子在資本市場一直默默無聞,今年卻一反常態。今年7月,公司宣布牽手上海摩勤智能,在南昌成立合資公司,后者是華勤全資子公司,而華勤則是華為的ODM廠商。
春秋電子股價也順勢乘風而上,今年7月達到19元/股的高位,市值突破70億元;今年年初時,其股價不到8元/股,市值僅30億元。
往前追溯,春秋電子2017年年末上市以后,股價長期陰跌。股價從14元/股(前復權)下跌到2019年年初時的5.4元/股,直至2019年年末也維持在這一水平。
公司于是順勢提出擴產:“此次募集資金主要將用于筆記本電腦金屬結構件及配套模具產線的建設,當然亦不排除未來進一步涉足汽車電子精密結構件及配套模具的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春秋電子還發布了2.4億元的可轉債,公司的底氣源于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
2020年中報稱:“新冠疫情促進了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筆記本電腦作為終端應用端迎來了需求的大幅增長。作為筆記本電腦重要組成部分的結構件模組因此迎來需求的大幅上揚。”
不少券商也看好公司未來,如太平洋證券指出:“今年 8 月,華為啟動‘南泥灣’計劃,筆記本電腦亦被納入其中,隨著華為對筆記本電腦業務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其未來會不斷搶占海外品牌廠商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春秋電子或將直接受益于該計劃推動國產筆電產品增量帶來的持續性ODM訂單。”
高管趁機減持
看似順水推舟的定增方案,卻引來股民們的噓聲一片。根據定增預案,春秋電子募集資金不超過5.57億元,增發股份不超過1.15億股。以此計算,定增價格或為4.8元/股。
以定增預案前一交易日(9月24)的收盤價15.09元/股作為參照,相當于打三折。由于此次定增尚未確定增發的對象,這一價格顯然是為了吸引各路機構投資者。
根據再融資新規要求,公司定增的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均價的80%。以春秋電子今年的漲勢,低價定增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好在,在高管們的“努力”下,其股價近兩個月來已下滑約14%(截至9月28日收盤)。
今年8月6日,春秋電子有240萬限售股股解禁;8月8日,公司就拋出了減持計劃:二股東瑞司紅投資出于自身資金需求,擬在半年內減持不超過192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9%。
與此同時,減持緊鑼密鼓地在進行。
9月12日,春秋電子公布減持進展:6月初至8月末,副總經理王海斌減持9.4萬股;7月中旬至8月末,董秘張振杰減持44.9萬股,雙方剩余未完成減持數量分別有6.28萬股、11萬股。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述3名股東通過12次減持,累計賣出405.8萬股,變現6672.5萬元。
雖然春秋電子業績不菲,但現金流卻不能反哺公司。今年上半年,其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0.23億元,2019年年中時為1.32億元。財報稱這是支付職工薪酬及研發費用的資金增加所致。
但事實上,春秋電子的職工薪酬僅比去年同期高出81萬元,研發費用增加2224萬元,無法解釋兩個報告期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何差距達到1.55億元。
不僅如此,春秋電子招股書列出的競爭對手也并未面臨相似困境。2020年上半年,巨騰國際、橫河模具、銀寶山新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0.62億元、0.34億元、1.06億元。
賒銷嚴重或許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2019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應收賬款從5.14億元漲到10.04億元。
而追根溯源,則在于大客戶依賴。過去三年間,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在主營業務中占比九成,應收賬款在營收中占比達到三四成。
“若主要客戶減少采購量或者不再采購本公司的產品、應收賬款不能按期收回,將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春秋電子如此提示風險。
成長能力不佳
隨著現金流不斷流出體外,春秋電子通過自有資金擴產的愿望難以落地。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貨幣資金為5.84億元,僅能覆蓋5.35億元短期借款,為此公司用應收賬款融資了554.6億元。
由此,募資幾乎成了唯一的擴張之策。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現在機構參與的大多是詢價定增,是以市價為基礎打八折的底線上,通過詢價方式確定最后價格。但即便如此,機構還是會挑選公司,而不是所有公司都容易發行成功。”
而春秋電子成長能力并未給市場足夠的“安全感”。
春秋電子與行業龍頭漸行漸遠。2017年公司上市時,其營收為17.4億元,與巨騰國際營收(65億元),相差3.7倍;2019年,春秋電子營收達到20.2億元,巨騰國際營收則超80億元,差距拉大到4倍。
Wind數據統計,春秋電子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為16%,凈利潤復合增長率-2.5%,位于行業中等偏下;在Wind技術硬件與設備板塊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三年復合增長率超25%,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20%。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電子所屬行業競爭已步入白熱化,公司在財報中提示風險稱:“如果公司不能正確把握行業和市場發展動態等,將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喪失優勢,面臨被競爭對手超越的風險。”
從歷史情況看,如果上市公司未來業績難以預測,增發價過高,不排除定增因無人認購而流產的可能?!锻顿Y者網》就相關問題聯系到公司方面,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熱門